欢迎进入立美固地坪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立美固UV地坪

全国服务热线 0755-2752-8082 185-7664-4911
栏目导航
紫外线资讯

紫外线资讯

公司资讯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755-27528082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南岗第一工业区7栋5楼

关于防晒——紫外线小知识|防晒成分|部分防晒产品分析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7-06

恰逢阿德莱德今年夏天最热的几天,我决定要写个关于防晒的博文,其实也是为了我的下一个防晒视频做准备啦,哈哈哈,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

首先是知识搬运时间,让我们了解一下紫外线以及常见的防晒品指数。这部分略枯燥,但是很重要,请大家不要跳过,拜托拜托。我尽量找些图片以便给大家比较直观的印象

图片来源:http://www.unsun.com.tw/knowledge_uv01.html

通过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感觉像在写论文)。。。。紫外线根据波长分为三类,UVA、UVB、UVC(以下文字 来自维基百科)

UVA:长波紫外线A光,波长介于315~400奈米,可穿透云层、玻璃进入室内及车内,可穿透至皮肤真皮层,会造成晒黑,也是皮肤老化、出现皱纹及皮肤癌的主因。UVA可再细分为UVA-2(320~340nm)与UVA-1(340~400nm)

UVA-1穿透力最强,可达真皮层使皮肤晒黑,对皮肤的伤害性最大,但也是对它最容易忽视的,特别在非夏季时强度虽然较弱,但仍然存在,会因为长时间累积的量,造成皮肤伤害。特别是皮肤老化松驰、皱纹、失去弹性、黑色素沉淀等等。

UVA-2则与UVB同样可到达皮肤表皮,它会引起皮肤晒伤、变红发痛、日光性角化症(老人斑)、失去透明感。

UVB:中波紫外线B光,波长介于280~315奈米,会被平流层臭氧所吸收,会引起晒伤及皮肤红、肿、热及痛,严重者还会起水泡或脱皮(类似烧烫伤之症状)

UVC:短波紫外线C光,波长介于100~280奈米,波长更短、更危险,可被臭氧层所阻隔不会到达地球表面,较不会侵害人体肌肤。

—————————————搬运分割线——————————————

我来个总结,如果大家觉得上面字太多可以直接看我的总结好么

紫外线的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相对的防护也越难;波长越短,强度越大,对人体伤害也越大,所幸的是穿透力不强,可以被臭氧层吸收,防护也相对容易。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中,95%-98%是UVA,2%-5%是UVB,而UVC几乎为0。

ps但是我身处澳大利亚,头顶上方有臭氧层破洞,澳大利亚的皮肤癌发病率全球最高(不过据说去年被新西兰赶超了)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在澳大利亚,那么多在室内呆着吧……

紫外线小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是各种防晒品指数啦。

UVB的系数

SPF:各大防晒品一定会有这个数值。它全称是Sun Protection Factor,是针对UVB的晒伤防护数值作为标示。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对于UVB的遮蔽率,另一个是遮蔽时间,这个仅在使用标准量防晒产品的前提之下( 标准量=2mg / 平方厘米),低于这个用量的话就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

遮蔽率=(SPF-1)/SPFx100% 例如SPF30对UVB的遮蔽率达到96.7%,SPF50对UVB的遮蔽率达到98%

遮蔽时间的计算则是以皮肤暴露在阳光下被晒红、晒伤的时间为基准,不做任何防晒措施的情况下,通常10-20分钟就会晒红或晒伤的现象(根据每个人对于UVB的耐受力不同,时间也会不同)。 SPF的系数代表可延长皮肤被晒红、晒伤脱皮的时效倍数。SPF30代表了皮肤晒红晒伤的时间延长到了原来的30倍,也就是300分钟(至少300分钟)

UVA的系数(没有国际公认标准,各个国家不同)

PA(日本):Protection Grade of UVA

PA+、PA++、PA+++,+号越多表示防御能力越强。现在已经有PA++++(四个加号)

PA+即表示比没擦防晒品的肌肤多了2-4倍可以延缓皮肤晒黑的时间,PA++指可延缓4-8倍,PA+++表示可延缓8倍以上

PPD(欧洲) Persistant Pigment Darkening

PPD是紫外线照射下两小时后所测出的色素稳定指数(持续晒黑程度),用数字标示防护强弱,2-4较低,4-6中等,6-8较高。PPD能较好地衡量防晒产品对UVA的防护能力。

Broad Spectrum(美国、澳洲)

广谱防晒的意思,表示可以同时防护UVA和UVB,而且必须是比较高的防护力。我查了美国的FDA和澳洲的TGA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让我心里好不安啊,只能从具体成分里面去看了。

看到这些各国的指标,一定晕菜了有没有,我个人觉得,看这些系数还不如直接看成分来得快。没错,接下来就是主要的防晒成分了,这部分比第一部分还枯燥,大家忍耐忍耐,很快就过去了。

一、物理防晒成分

物理防晒成分主要就是两个,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钛)和Zinc oxide(氧化锌)

二氧化钛 UVA-2 UVB 290nm-350nm

Titanium Dioxide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晒剂,通过反射散射的方式阻隔紫外线UVB和部分UVA,当达到超过5%的高浓度时才能有效阻隔紫外线UVA。是物理性粉体防晒剂,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几乎不会被皮肤吸收,所以安全度高,缺点是它也属于色料范畴,要达到较好防晒效果时必须高浓度添加,所以涂抹在皮肤上会发白,加上其高吸油吸水的特性,容易造成皮肤干燥脱皮。对于UVB的防御力更强,对大于350nm的UVA基本没有抵御力。

氧化锌 UVA UVB 290nm-400nm

Zinc Oxide是一种历史悠久、使用面广泛的成分,超过三成的防晒霜中含有Zinc Oxide,是一种物理防晒剂,其物理性粉体能反射散射紫外线UVA、UVB,几乎涵盖所有波段。Zinc Oxide是白色六角晶体,不溶于水,可溶于酸性物质,安全度高,至今没有有害健康的研究报告。Zinc Oxide吸油吸水,会使皮肤干燥,具收敛性,对面疱痘痘具有一定程度抑菌、干燥的功效,且有中度遮盖力。在皮肤科可用来治疗湿疹、皮炎等疾病,所以以这种防晒剂为主的产品,无刺激,适合敏感肤质使用。但其涂抹在肌肤上会发白且粘腻厚重,所以将其在安全且高防晒的前提下纳米化颗粒,一直是Zinc Oxide的主要课题。现在也有纳米氧化锌(Micronized Zinc Oxide),但争议还比较大,主要担心会被皮肤毛孔吸收,影响人体细胞。氧化锌对UVB的防御力比二氧化钛弱,但是对于长波紫外线,特别是350nm以上的UVA防御力是强于二氧化钛的。对于波长在370nm以上的UVA,防御效果几乎没有。

物理防晒的原理都是透过来自天然矿物的光粒子,涂于皮肤之后形成薄膜,折射和组个紫外线。优点是因为分子大,不渗透入皮肤也不会被皮肤吸收。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都是光稳定性,难溶于水,能够有效抵抗UVA和UVB,达到广效性防晒。不过二者对于波长在370nm到400nm之间的UVA防御力很弱,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用纯物理防晒,还是不能避免被晒黑。另外一个缺点就在使用感上,本身分子大,涂后肤色泛白,油腻感重,而且一般的洗面奶没有办法清洗干净,通常都要用卸妆品来清洗。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很容易会堵塞毛孔而导致闷痘。

二、化学防晒成分

化学防晒的成分比较多,有一些对皮肤伤害比较大的成分现在使用比例也慢慢减少了,所以这边主要列出的是目前市面上出现比较多的成分和对皮肤刺激性大的成分,方便大家选购防晒品的时候做对比。

先从目前常见的成分说起

1、Octinoxate UVB 290-320

也标识为Octylmethoxy Cinnamate、Octyl Methoxycinnamate、Parsol MCX、Escalol 557、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2-Ethylhexyl 4-methoxycinnamate、2-Ethylhexyl-p-methoxycinnamate。

中文名曰:桂皮酸盐,也叫甲氧基肉桂酸辛酯、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基酯、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Octinoxate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紫外线UVB防晒剂,属于油性化学防晒剂,可以吸收UVB 290~320波段,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但在动物试验中观察到其对雌激素有所影响,浓度限量10%。据称这个成分是皮肤炎的过敏源之一,敏感肌肤的朋友要慎用。

最高使用量7.5% (US) 10% (EU, AUS) 20% (JP)

2、Parsol 1789 UVA 320-400

也标识为Avobenzone、 Eusolex 9020、Avobenzene、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Avobezone。

中文名曰:帕索 1789,也叫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Parsol 1789是一种主要的紫外线UVA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可以吸收UVA 320~400波段,可以阻隔一些UVA-I,但对于UVA-II效果微弱。此外,Parsol 1789的主要缺点是光稳定性不高,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后会渐渐被分解而失去防晒效果,特别是跟某些防晒成分如Octinoxate放在一起,会更加不稳定更易被光分解。有一些眼睛敏感的人表示用了这个成分的防晒会特别熏眼睛,我自己之前用有这个成分的防晒,揉眼睛的时候都一种快要瞎掉的感觉,很刺激眼睛。

最高使用量 3% (US) 5% (EU, AUS) 10% (JP)

3、Octocrylene UVA UVB 250-360

(2-ethylhexyl-2-cyano-3、3-diphenyl acrylate)奥克立林,也叫欧托奎雷、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异辛酯。

Octocrylene是较为新型的防晒成分,属于油溶性化学防晒剂,可吸收紫外线中波段在250~360的UVA和UVB,在防晒霜中经常搭配其他防晒剂一起使用,能达到较高的SPF防晒指数,不过Octocrylene暴露在阳光下会释放出氧自由基。

最高使用量 10%

4、Homosalate UVB 295-315

(Homomethyl salicylate)甲基水杨醇,也叫胡莫柳酯、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

Homosalate是一种紫外线UVB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可以吸收UVB295~315波段,但有研究表明对激素有微弱影响,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要求用量不得超过10%。

最高使用量 10%(EU,JP) 15%(US,AUS)

5、Mexoryl SX(欧莱雅的专利防晒成分)UVA 290-400 峰值出现在345nm

(Terephthalylidene Dicamphor Sulfonic Acid, Ecamsule)对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麦素宁滤光环

水溶性化学防晒剂,为现今最有效的 UVA 防晒成份之一,皮肤吸收率低,获得了美国FDA的认可。不过,Mexoryl SX吸收紫外线的波段并未涵盖所有UVA波段,而且曝露在阳光下两小时即可分解40%,所以常常需要搭配其他防晒剂一起使用。

最高使用量 10%

6、Mexoryl XL(欧莱雅的专利防晒成分)UVA UVB 峰值出现在303nm (UVB) 和 344nm (UVA)

(Drometrizole Trisiloxane)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麦素宁滤光环

Mexoryl XL能防御紫外线UVB和大部分UVA,属于油溶性化学防晒剂,研究表明这个成分虽然不致癌但对水环境有影响,要求用量不得超过15%。这两个专利成分常常都一起出现在欧莱雅家的产品里。Mexoryl XL未被美国FDA认可,但是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允许使用。

最高使用量 15%

7、Tinosorb S (Ciba专利防晒成分)UVA UVB 280-380 峰值出现在310nm (UVB) 和 340nm (UVA)

(Bis-ethylhexyloxyphenol methoxyphenyl triazine)双-乙基己基苯酚甲氨基苯嗪。

Tinosorb S是一种新型的广谱防晒剂,能同时吸收UVA和UVB,属于油溶性化学防晒剂,已经获得欧盟的批准。Tinosorb S是商品名,由ciba公司注册,目前关于Tinosorb S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证实的是其具备光稳定性、不具备雌激素活性。

最高使用量 10% (EU, AUS) 3% (JP)

8、Tinosorb M (Ciba专利防晒成分)UVA UVB 280-400 峰值出现在303nm (UVB) 和 358nm (UVA)

(Methylene bis-benzotriazolyl tetramethylbutylphenol)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Tinosorb M是一种较新的广谱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能吸收紫外线UVA和UVB,是一个同时能采用物理反射散射和化学吸收的紫外线吸收剂,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防晒剂,缺点就是致敏性比 Tinosorb S 稍高。研究至今确定其光稳定性好,不被皮肤吸收,但会对水环境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还未获得美国FDA的认可,在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使用。

最高使用量 10%

9、Uvinul A Plus (BASF专利防晒成分)UVA 320-400nm 峰值出现在354nm

(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二乙基氨基羟基苯甲酰苯甲酸己酯, 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

Uvinul A Plus是一种紫外线UVA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在澳大利亚被批准在防晒霜中使用,但美国FDA不批准使用,要求用量不得超过10%。对于UVA-1的遮蔽率跟Avobenzone是相同的,具有光稳定性,而且还能提升其他防晒剂对 UVB 的吸收能力。对紫外线产生的自由基也有防护作用。是很优秀的UVA防晒剂。

最高使用量 10% (EU,JP)

10、Uvinul T 150 (BASF专利防晒成分) UVB 280-330nm 峰值出现在314nm

(Ethylhexyl Triazone 、Octyl Triazone、2,4,6‐trianilino‐p‐(carbo‐2‐ethylhexyl‐1‐oxi)‐1,3,5‐triazine) 乙基己基三嗪酮。

Ethylhexyl Triazone是一种紫外线UVB防晒剂,属于油溶性化学防晒剂,在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允许使用在防晒霜中,用量不得超过5%,但美国FDA还未批准使用,因为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Ethylhexyl Triazone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它是现今市售UVB吸收能力最强的油溶性吸收剂,高光稳定性,防止UVB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耐水性强,对皮肤的角质蛋白有较好的亲和力,与Uvinul A Plus合用,可以提高SPF值。

最高使用量 5% (EU, AUS) 3% (JP)

11、Octisalate UVB 280-320

(2-Ethylhexyl Salicylate、Octyl Salicylate) 水杨酸盐,也叫水杨酸辛酯。

Octisalate是一种较弱的紫外线UVB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可以吸收UVB 280~320波段。Octisalate是水杨酸与2-ethylhexanol浓缩制成的化合物,无色液体,带有些微植物气味,比较安全,但会提高其他成分的皮肤吸收度,浓度限量为 5%。

最高使用量 5% (EU, USA, AUS) 10% (JP)

12、Uvasorb HEB UVA UVB 270-330 峰值出现在311

(Diethylhexyl butamido triazone)二乙基己基丁酰胺基三嗪酮

Uvasorb HEB是一种油溶性化学防晒剂,可以吸收UVB和部分UVA。具有光稳定性。目前的研究实验仅发现该防晒剂对人体无毒、不会致癌,尚不能完全确定其安全性,用量不得超过10%,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允许使用

最高使用量10% (EU) 5% (JP)

接下来是常出现,但是危害性比较大的一些化学防晒成分,如果在成分表里面看到这些成分,请三思而买,长期使用,对人体危害很大

1、Oxybenzone UVA UVB 270-350 峰值出现在324

(BP3、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Benzophenone-3、Eusolex 4360、Escalol 567)二苯酮-3。

Oxybenzone 是个危险指数较高的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可吸收UVB及部分UVA波段,浓度在5%以下时只能提供些微的防晒效果。可能诱发光过敏,且会被皮肤大量吸收,欧盟允许使用,要求用量不得超过6%。内分泌干扰物、干扰雌激素、抗雄激素和甲状腺活动,可影响发育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而且有可能引起湿疹和过敏反应。

最高使用量 6% (US) 10% (AUS, EU) 5% (JP)

2、4-MBC UVB 290-320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3-(4-Methylbenzylidene)bornan-2-one、3-(4-Methylbenzylidene)-dl-camphor、Enzacamene)4-甲基亚苄亚基樟脑。

4-MBC是主要防御紫外线UVB的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中国、澳大利亚、日本允许防晒霜中添加使用,但美国FDA不批准使用,欧洲研究认为4-MBC对甲状腺有毒性,会干扰人体激素,要求用量不得超过4%。

最高使用量 4%

3、Ensulizole UVA UVB 290-340 峰值出现在302

(2-phenylbenzimidazole-5-sulfonic Acid、Phenylbenzimidazole Sulfonic Acid)苯基苯丙咪唑磺酸。

Ensulizole是一种紫外线UVB防晒剂,也能吸收很小部分的UVA波段,属于水溶性化学防晒剂,缺点是曝露于阳光下会产生自由基,从而损伤皮肤DNA,严重时有致癌的可能。

最高使用量 4% (US, AUS) 8% (EU) 3% (JP)

4、Padimate-O

(Padimate O、Octyl Dimethyl PABA、 Octyl Dimethy PABA、2-Ethylhexyl-4-dimethylaminobenzoate、2-Ethylhexyl dimethyl PABA) 对氨基苯甲酸,也叫戊烷基二甲对胺基苯甲酸。

Padimate-O是一种紫外线UVB防晒剂,属于化学防晒剂,是曾经非常广泛使用的防晒剂PABA的衍生物,当初因为PABA过敏率偏高,才研发Padimate-O,可是后来实践数据证实Padimate-O的危险指数也很高,较容易引起皮肤敏感,会释放自由基,损害皮肤DNA,并且有雌激素活性,还可能会释放出致癌的亚硝胺类,选购防晒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个成分。

最高使用量 8% (EU, USA, AUS) 10% (JP)(Not currently supported in EU and may be delisted)

还有比较公认的危害性大的化学防晒成分有Benzophenone-1、Benzophenone-2、Benzophenone-4、Benzophenone-5、Benzophenone-6、Benzophenone-9,对人体皮肤有毒性和刺激性,这些成分都需要特别留意。

化学防晒的原理是利用化学物质吸收紫外线,上面大家也看到了,不同的化学防晒成分能吸收的紫外线波长不同。通常一支化学防晒产品都含有两种以上的化学防晒成分去覆盖吸收紫外线的不同波长。传统的化学防晒剂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光不稳定性(光降解之后防晒力相应减弱),容易被皮肤吸收,干扰内分泌,造成皮肤过敏等等。但是它也有优点,从质地上来说,化学防晒剂又的确比物理防晒剂更为清爽,使用感更好。近十年左右,几个大公司陆续研发出了优秀的新型化学防晒剂,有一些具有光稳定性,皮肤吸收率低的特点,大大弥补了传统化学防晒剂的不足,真是消费者的福音啊!!!

以下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英文版的防晒剂以及各种防晒剂对紫外线的吸收率图表,贴上来给大家更直观的印象。如果觉得字太多,可以跳过啦,哈哈

图片来自http://chieclavotinh.blogspot.com.au/2014/12/list-of-uv-filters.html

有些数据可能跟上面文章里面有些出入,但是相差不大。

————————————————分割线—————————————————

终于到了谈论产品的环节了,前面做了这么久的铺垫,也是为了有更充足的依据去评断一个防晒品,主要考量使用感,防晒力和安全度这三个方面。下面提到的除了我手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以外,还会有网上比较火的其他产品。划分为纯物理防晒,纯化学防晒和物化结合防晒品。我就开始一一说明吧。

纯物理防晒

这三只就是我手边的纯物理防晒,全部是澳洲产的。左起分别是Ego Sunsense SPF 50+ Sensitive(for敏感肌),Natural Instinct SPF 30+ Invisible Natural Sunscreen和Invisible Zinc Tinted Daywear Natural Zinc Oxide Shield。名字都好长,打字打得好辛苦。

Ego Sunsense SPF 50+ Sensitive

有效成分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钛9.8%, Zinc Oxide氧化锌 2.0%。

Ego的这款给敏感肌用的纯物理防晒是我用过最难用的物理防晒,没有之一。我说的难用,是指使用感。非常腻非常厚,不溶于水,连洗手液都没办法洗掉,最终只能借助卸妆啫喱,才勉强把它洗干净。可想而知这种质地的防晒乳如果涂在脸上是什么感觉,比戴人皮面具还痛苦。其中二氧化钛含量9.8%,氧化锌含量2%,都没有超过10%,而且氧化锌的含量太低,对于UVA-1的防御力非常有限,所以使用这款防晒被晒黑的可能性极高。不过因为纯物理防晒,所以安全度算高,适合敏感肌肤使用。我还是不推荐,毕竟使用感太差了,我在读这款产品的评价时候差点笑出眼泪来,感同身受,只有用过的人才知道……

Natural Instinct SPF 30+ Invisible Natural Sunscreen

有效成分 Zinc Oxide 氧化锌 220mg/g (22%)

Natural Instinct是澳洲本土的防晒品牌,我当时本着想找一款纯物理脸部防晒的心买了它。结果买回家用了之后就后悔了,先说使用感,没有上一款Ego那么腻,但是也绝对超过了我对黏腻的忍受程度。使用之前需要大力摇晃,不然会油乳分离。好吧,其实即便是大力摇晃,挤出来还是有很重的油腻泛白感,抹开之后油光满面,请自动脑补猪刚鬣的样子,不过好在过十分钟之后油感会减少70%,也不会黏,只是有一种很腻的感觉。是一款我不想把它涂在脸上的防晒,现在被我拿来涂身体。单一的氧化锌成分,虽然达到22%,但是因为氧化锌对于UVB的防御力一般,所以它的SPF值只有30,如果不是去海边玩或长时间户外运动,这个系数已经足够了。当然因为氧化锌本身的局限性,还是存在晒黑的可能性。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品牌走的是有机纯天然路线,号称没有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成分,除了有效成分以外防晒乳的其他成分都蛮安全的,没有酒精,没有硅(有二氧化硅)和防腐剂。这一点颇得我心。

Invisible Zinc Tinted Daywear Natural Zinc Oxide Shield

有效成分 Zinc Oxide 氧化锌 18%

Invisible Zinc是澳洲本土的防晒品牌,我也是近两年才看到的。主打的是Micro-fine Zinc Oxide(微粒氧化锌)这个成分。在保留氧化锌防晒力的同时,改善了原有的厚重感和黏腻感。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这一款防晒是有色防晒,悲催的是我买错了色号,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也有提过,我买的是medium号,涂上脸之后颜色太深了。我在药妆店也试了Light色号,还是有点太深。撇开色号不对这点,使用感上没有太大的不适感,有点类似较厚重的BB霜,而且遮盖力还不错。跟上一款一样,单一的氧化锌(18%)成分,对UVB的防御力不及二氧化钛,SPF值也只有30。它成分里面含有一个刺激性比较高的人工合成酯成分(十四酸异丙酯),主要用来增加产品的易涂性和减低黏腻感,但是这个成分我之前也说过了,致痘性很高。还有就是之前也有说过的,纳米化的氧化锌争议还很大,有研究报告指出粒子越小的微粒化氧化锌甚至纳米氧化锌,越有可能被皮肤毛细孔吸收,间接影响人体细胞,因此也越不安全,甚至产生毒性。我个人不建议长期使用这款防晒。

有MM让我推荐可以涂脸和身体的物理防晒,真的挺难的,因为欧美的纯物理防晒产品做得真的厚重泛白。光这一点,就不能往脸上抹啊,不上妆还好说,上妆的话我觉得会破坏妆感。有没有不那么白腻的纯物理防晒呢?有,多加点硅化物就不那么腻了。能不能再清爽一点呢?可以,再加上酒精,使用感就完美了。基本上日系清爽的纯物理防晒,都是加了不止一样硅化物和酒精(或变性酒精),如果有酒精过敏的亲,请慎选。至于硅化物硅灵之类的,它们添加在防晒品中是没问题的,不仅增加防晒品的清爽度,还可以帮助防晒品防水防汗,也能防渗透防流失,当然这个前提是高纯度的硅灵,比如Dimethicone、Cyclomethicone这种单纯硅灵,不纯物的夹杂机会较低。而一些合成的硅灵,像是PEG-X Dimethicone、PEG/PPG-X/Y Dimethicone、Cetyl / PEG-X Dimethione,不纯物的夹杂机会较高(没错,是机会较高,而不是100%纯度低,当然纯度高,原料价格也高),就要靠大家慧眼辨识了。另外纯物理防晒虽然有光稳定性,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UVA和UVB波长,还是有一些长波UVA没办法阻隔,依然还有晒黑的可能性,请大家要自行配合帽子、墨镜和遮阳伞使用。另外就是含量的问题,基本上防晒剂含量低于10%的防御力都不够,起码要15以上。FDA对于两个物理防晒剂的最高使用量都高达25%,所以大家选择的时候请在自己能够容忍的黏腻程度范围内选择含量最高的。

纯化学防晒

纯化学防晒品在欧美是非常多见的,不管是专柜还是开架,区别在于采用的化学防晒剂不同,澳洲开架的防晒品牌,比如Neutrogena

,Cancer Council,Ego,Banana Boat和Hamilton,基本上以化学防晒或物化结合防晒为主,个别for敏感肌肤的,才会是纯物理防晒

这是我手边的纯化学防晒,都是开架的,左起Banana Boat SPF 50+ Faces,Neutrogena Beach Defence Mist SPF 50+ 和Neutrogena Ultra Sheer Body Mist SPF 50+。

Banana Boat SPF 50+ Faces

有效成分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Parsol 1789) 5.00 % w/w,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4.00%, Octocrylene 2.00% w/w, Bemotrixinol(Tinosorb S)1.00%w/w

先从使用感上来说,油腻的白色乳状防晒,抹开之后油光满面,绝对不是它包装上声称的Oil Free,大概需要15分钟才能完全去掉油光。不过总体来说比Natural Instinct那款负担感小很多。其实我不太明白,既然都是化学防晒了,为什么不再做的清爽一点呢。成分来看,UVA部分有Parsol 1789(5%)主打,是最高含量了,UVB方面是用了4-MBC(4%),也是允许的最高含量了。加入了Octocrylene(2%)辅助吸收UVB,同时也增加Parsol 1789的稳定性。最后还有一个广谱的防晒剂Tinosorb S(1%)。算是很好的覆盖了UVA和UVB的波长,只是有两个的成分太低(参照最高使用量的10%),未能达到该成分最好的防护效果。从安全角度出发的话,有4-MBC这个不友好的成分,我前面有说过,会对人体有比较大的伤害。不建议使用含有这个成分的防晒,虽然它在UVB的吸收力方面做的不错,却并不能掩盖它本身的缺点。而且Parsol 1789和Octocrylene都有可能引起皮肤敏感的问题。虽然很多防晒品都有这两种成分,但对于敏感性肤质的MM来说,还是要多留意一下。

Neutrogena Beach Defence Mist SPF 50+ 和Neutrogena Ultra Sheer Body Mist SPF 50+

有效成分 Homosalate 15% w/w, Octyl Salicylate 5% w/w, Oxybenzone 6% w/w, Octocrylene 4% w/w, Butyl Methoxydibenzoylamethane(Parsol 1789)3% w/w.

露得清的两款防晒喷雾都是一样的成分,就放在一起说了。为什么用防晒喷雾,因为懒嘛,防晒乳抹起来太麻烦,用喷雾比较快啦。他们家的喷雾有点偏油状,都很防水。本来嘛,用水溶性的防晒剂去海边简直是作死。我一般都会喷两层,因为喷雾无法界定多少用量,我的方法就是尽量多喷。喷完之后通常都会有很明显的油感,我会再用手抹匀,不然好长一段时间都会油亮亮。成分上来看,它主要用Homosalate(15%)和Octyl Salicylate (5%)来抵抗UVB,均达到澳洲规定的最高含量,但是它们本身吸收UVB的能力一般,所以另外还加了Oxybenzone 6% , UVA方面跟上面的一样,都是用了Parsol 1789(3%),但是含量只有3%,配合Octocrylene 4%增加稳定性,和辅助吸收UVB和部分UVA。总体说来,UVB方面没有非常强效的防晒剂,而且还有Oxybenzone这个(容易引发皮炎过敏又很容易被皮肤大量吸收)臭名昭著的成分,我是非常不推荐的。

这边稍微提一下,在市面上用的多的,公认比较有效且较为安全的化学防晒剂

UVA

1、Avobenzone(Parsol 1789)油溶性 320-400 357

2、Uvinul A Plus 油溶性 320-400 354

3、Mexoryl SX 水溶性 290-390 345

对于高波长的UVA-1来说,Avobenzone的吸收率是明显超越了Uvinul A Plus和Mexoryl SX,这也是为什么在就算有这么多新型防晒剂被研发出来,而Avobenzone本身又有光不稳定性和皮肤致敏问题的情况下,它依然广泛存在于防晒品中的原因。

图片来自http://chieclavotinh.blogspot.com.au/2014/12/list-of-uv-filters.html

UVB

1、Uvinul T 150 油溶性280-330 314

2、Uvasorb HEB 油溶性 270-330 311

3、Octinoxate 水溶性 290-320 311

新型防晒剂Uvinul T 150可以说是目前对UVB吸收率最好的防晒剂,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中都能看到它。Uvasorb HEB是另一个UVB吸收率非常好的防晒剂,主要因为市面上对于新型防晒剂的研究还不够多,所以暂时还不能确定安全性。它在雅漾家的防晒品中频繁的出现。而传统的Octinoxate作为相对安全的水溶性UVB吸收剂,还是被大量广泛的使用。

广谱

1、Tinosorb S 油溶性 280-400 310和340

2、Tinosorb M 水溶性 280-400 303和358

3、Mexoryl XL 油溶性 290-370 303和344

在370nm之前,Tinosorb S的表现都大大高于后两者,但是370nm之后,Tinosorb M的吸收率则明显高于Tinosorb S。而欧莱雅家的专利Mexoryl XL对于紫外线的吸收率是明显不如前两个高的,在360nm之内,表现好于氧化锌,对于360nm以上波长的UVA,吸收率就大大下降了。

物化结合防晒

物化结合的防晒品大概是我用得最多的防晒了,很多日系的防晒霜都是走这个路线。

我手边的物化结合防晒,左起Kanebo Allie UV Mineral Moist NEO,La Roche-Posay Uvidea XL Melt-in Cream,Sofina Beaute Day Protecto和Sofina beaute whitening UV cut emulsion moist,全部都是日系的。

Kanebo Allie UV Mineral Moist NEO SPF50+ PA++++

有效成分 Zinc Oxide 9.52% Octinoxate 7.5% Uvinul A Plus 2.5% Octocrylene 0.2% 含酒精

白色乳霜状,质地非常清爽,上脸后吸收速度很快,但是酒精味非常重,成分表里面,酒精排在第二位,对酒精过敏的MM要慎选。氧化锌的含量有9.52%,广泛覆盖了UVA和UVB,水溶性的Octinoxate含量7.5%达到了FDA的最高含量,在UVB方面防御力很不错,另外它和氧化锌一起,会增加稳定性。Uvinul A Plus用来吸收UVA,含量只有2.5%,这个最高含量可以到10%,但是配合氧化锌之后,应该能够达到包装上面说的PA++++.还有Octocrylene 0.2%,但我看不懂0.2%这个含量,难道是廖胜于无的道理么。总的来说,质地上我是很喜欢这款的,是我手边产品中最清爽的,防晒力度也ok,我建议是日常用就好了,因为Octinoxate是水溶性的,虽然有氧化锌打底,还是需要不断的补搽。而且通常化妆之后,脸上基本上没办法补搽防晒乳的,最多只能使用防晒喷雾,所以不是非常建议去海边或者天气很热会大量出汗的情况下使用。

La Roche-Posay Uvidea XL Melt-in Cream SPF50 PA++++

有效成分Octyl Methoxycinnamate(Octinoxate) 7.0929% Drometrizole Trisiloxane(Mexoryl XL) 6.0% Titanium Dioxide 3.32% Ecamsule(Mexoryl SX) 2.475% 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Uvinul A Plus) 2.0 % Bemotrizinol(Tinosorb S)1.5% 有变性酒精

白色乳霜状,质地较清爽,吸收速度尚可,上脸之后还是略有油光,不过不算很油腻。这款据说是日版的,因为后面有日文,里面有变性酒精。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总体还算是清爽的,后续上妆都妥妥的。成分上是用Octinoxate 7%(UVB)+ Mexoryl XL 6%(UVA+UVB)+二氧化钛3.32%(UVA-2+UVB)+Mexoryl SX 2.475%(UVA)+ Uvinul A Plus 2%(UVA)+ Tinosorb S 1.5%(UVA+UVB)几乎囊括了所有新型防晒剂,虽然UVB的主打OMC容易光降解,但是加入了Tinosorb S,增加了它的稳定性。有二氧化钛,些许泛白,但可以忽略不计。这个防晒力真心强大,使用感也不错。油溶性和水溶性的防晒剂相互配合,也不用太担心OMC不防水。唯一的槽点就是有变性酒精,对酒精过敏的MM要注意了。

Sofina Beaute Day Protector SPF50+PA++++蓝色小花滋润版

有效成分Zinc Oxide 13%,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Octinoxate)4%, 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 Hexyl Benzoate(Uvinul A Plus) 0.5% 有酒精

Sofina beaute whitening UV cut emulsion moist SPF50+PA++++白色小花滋润版

有效成分Zinc Oxide 16.81%,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Octinoxate)7.5% Titanium Dioxide 有酒精

这两款都是滋润版的,修正液的质地,两款基本上没有区别,不油腻,跟普通乳液差不多。吸收力很不错,稍微泛白,但是不影响后续上妆。这么高的氧化锌含量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使用感,已经非常感人了。虽然含有酒精,但不像Kanebo Allie那么重的酒精味。主要成分都是高含量氧化锌+中高含量的OMC,蓝瓶是用Uvinul A Plus(0.5%,可忽略不计),而白瓶是用二氧化钛,我猜因为白瓶是For美白的缘故吧,所以二氧化钛含量肯定不会超过5%。另外这两个都用了合成的硅灵,之前说过了,有不纯物夹杂的风险。所以还是最重要的,使用防晒之后记得要卸妆哦。另外一个槽点就还是酒精咯,日系防晒普遍问题。

总结一下我自己选择化学防晒或物化结合防晒品的方法,请不要看我手边这些产品,有些是我婆婆和我老公买的(你不能把错都推到别人身上)。

第一步是看有没有对人体危害性大的化学防晒剂。这点非常重要,比看有没有酒精,有没有硅灵来得重要多了。我在前面列出了几个公认危害大的防晒剂了,请你们倒回去看。

第二步是看主要防晒剂的成分,必须同时有吸收UVA和UVB的防晒剂,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广谱的,并且留意含量不能太低,否则效果很弱。

第三步就看防水效果和稳定性。如果是特别不稳定的,例如OMC或者Avobenzone之类的防晒剂,要看有没有其他成分可以帮助它增加稳定性,和有没有成分会让它加速分解。能增加Avobenzone光稳定性的防晒剂有Octocrylene, Tinosorb S, Tinosorb M, Mexoryl SX or Oxybenzone ,能加速它分解的有Octinoxate, TiO2和ZnO。能帮助OMC稳定的有Zinc Oxide和Tinosorb S

还有OMC,Tinosorb M和Mexoryl SX都是水溶性的,如果作为单一出现的防晒剂,虽然清爽,但大家要勤快的补搽,最好是能够和油溶性的防晒剂配合使用,增加防晒品的防水性。

关于防晒的其他方面,我再啰嗦几句

帽子,墨镜和太阳伞是最好的防晒品,安全无副作用,你值得拥有。阳伞请选择内部黑色的,千万不要选反光材料的,这样从地面反射上来的紫外线一样会把你晒黑

物理防晒剂不需要频繁的补擦,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都不溶于水,也不会被皮肤吸收(个别微小粒子除外),当然在出了很多汗或者游泳,用毛巾把防晒蹭掉的情况下,需要补擦。我建议户外活动时候,最多最多隔四个小时,一定要补。

如果是纯化学防晒剂,在户外运动的时候,务必要勤快的补擦,所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户外运动时,请选择物理防晒或物化结合防晒,而且必须有高含量的二氧化钛和氧化锌。

好了,终于码完了,我写了三天,主要是看了网上很多文章,然后再总结我个人的经验。一万多字,我知道你们未必会看完,哈哈,不过我已经做完我想做的事情啦,开心。